认识过程的特点主要包括:
反复性: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包括主体的实践水平、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以及客体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因此,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而人类是世代延续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的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并不会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
间接性:
认知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间接反应,需要通过大脑的思维加工将感知到的具体信息转化为概括性的概念和知识。
选择性:
认知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选择性加工,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结构等因素,选择和加工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建构性:
认知过程是对外部信息的建构和创造,通过思维加工将感知到的信息转化为个人的知识。
情境性:
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
儿童经常模仿父母、老师或同伴的行为和语言。
从他性:
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权威,必须服从。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