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基本含义是当鸟被打光后,用来打鸟的弹弓就没有用处,应该被收藏起来。这个成语比喻在事情成功或目标达成之后,那些曾经出过力或做出贡献的人会被废弃或遭到害。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上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即功臣在君主取得政权后往往遭到猜忌和排斥,有时甚至会因此丧命。
成语“鸟尽弓藏”的出处是《史记·越世家》中的一句话:“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末期越国勾践在灭吴之后对待功臣的态度。越王勾践在战胜吴国之后,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与功臣共享胜利的果实,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最终导致了许多功臣如文种和范蠡的悲剧结局。
这个成语警示人们,在权力游戏中,尤其是在古代的帝王制度下,功臣往往难以避免被利用完后被抛弃的命运。它也是对于权力、忠诚与背叛等主题的一种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