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苏贝尔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他提倡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实现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在课堂讲授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学开始阶段呈现给学生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旨在与新知识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信息。
动机理论
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与求知活动本身有关,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获得社会地位有关,附属内驱力与获得他人认可有关。
学习类型
奥苏贝尔区分了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种学习类型。
有意义学习强调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的非任意和实质性联系。
认知结构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知识的有意义再现形式。
他着重强调了概括性强、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奥苏贝尔的理论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教学设计、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过程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