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额和差额是两种不同的财政拨款方式,主要区别在于拨款金额和事业单位的财务稳定性:
含义不同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需的全部事业经费由国家预算全额拨款。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预算和单位共同承担,按照一定比例拨款。
稳定性不同
全额拨款:相对稳定,因为经费完全由国家预算保障。
差额拨款:存在变动可能性,单位需要自行承担部分经费,受多种因素影响。
范围不同
全额拨款:通常包括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单位,如学校、图书馆等。
差额拨款:包括医院等既有收入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以及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
资金管理与会计核算
全额单位:实行统收统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
差额单位:根据财务收支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补助方式,可能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
事业单位性质
全额事业编:多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
差额事业编:多数是医院和部分景点等,其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与经营状况挂钩。
纳税方式 (如果适用):全额纳税:
个人将所得额全部计入应税所得范围,按照规定的比例计算个人所得税。
差额纳税:个人按照规定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缴纳的税款是所得额与起征点差额的乘积。
这些区别影响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运作方式,以及员工的待遇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