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是中国古代官名,与文学、政治密切相关。其名称来源于“翰林”二字,其中“翰”原指长而坚硬的羽毛,后借指毛笔、文章、书信等,而“林”则指聚集在一起的人事或事物。翰林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意指文学之林,是文人墨客汇聚的地方。
在唐朝,翰林学士是皇帝从文学侍从中选拔的优秀人才,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参与机密事务,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因此有“内相”之称。到了宋代,翰林学士开始成为专职,地位更加显赫。
到了清代,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其长官为掌院学士,通常由大臣充任,属官包括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
翰林制度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是中国古代官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