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质教育论是18至19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形式教育论相对立。它主张普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并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包含了能力的培养,因此能力不需要额外的特别训练。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心灵在初生时是空白的,需要通过学习和经验来充实。它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以实质(即知识内容)为目标,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训练。
实质教育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获取知识。
2. 学习知识的过程自然包含了能力的培养。
3. 能力不需要特别训练,因为它们会从学习知识中自然发展。
4. 实质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灵是可以通过观念联合来建设的。
5.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应该以提供实质性的内容,即各种观念,来充实学生的心灵。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这一理论在19世纪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对当时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产生了影响。然而,它也因其忽视了能力培养而受到批评,特别是在20世纪,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实质教育论逐渐被更为全面的理论所取代